在投资理财领域,人们对风险的敏感度要远大于收益,而且随着风险扩大,人们做出不理性决策的几率也越高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感性跟理性的博弈。在这种博弈关系下,人们往往会对自己的投资品表现的相当关注,力求每一步都精准无误。这种精准体现在两方面,一是习惯性对市场进行预测,再一个是对信息或政策表现的相当敏感。

京储街理财:投资有必要那么精确吗?

在股票市场,大家很愿意根据当前情况去猜(说好听点叫预测)大盘点数或者股票价格。去年早些时候,不少机构或媒体包括个人都预测大盘将在年底站上3500点,保底3450点以上,而事实却狠狠扇了这些人一耳光。可见,对于一件高风险投资品来讲,除了受本身波动性影响,市场、政策等因素会增加其不确定性,所以预测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资产在未来的价格,本身就是一件比投资该资产风险更大的事情。

不论是基金还是其他,如果你认为这件投资品未来有上涨空间,那么又何必把上涨时间和价格做的那么精确呢?在这一点上,你只需要确定这件资产长期持有是没错的就行了,对于价格或者点数,偶尔看看就好,没必要让自己太敏感,过于敏感反而不利于投资。

去年11月底大盘在基本面看好的情况下正常调整,你可能没想到上证指数会从3450点跌至3200点,就像你同样没想到元旦后上证指数能11连阳,一举突破3400点,但期间忍痛割肉的倒是不少。所以,预测股票点数或价格,不仅徒劳而且有很大几率让你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,建议不够蠢的人不要参加,也不必太相信机构或媒体对这些东西的预测。

在政策消息层面,不论是股市还是楼市或者比特币,散户在消息层面都是毫无优势的,甚至是被消息支配的对象。这就会造成两种极端:一是远离这些消息,甚至不参与这些投资,这是比较保守的,也是安全的;另一种是对消息十分敏感,尤其是对来自国家层面的消息,比如一些宏观政策。在这时候,不仅是个人,就连机构媒体也会对信息产生“放大过敏症”。

前者不做过多概述,对于后者,即投资行动的参与者,所以会把一些政策消息想象成是针对自己的投资的,而且一般情况下会放大这些消息的影响力(更多是负面的)。就像那些习惯上网查找病因的人,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症状跟某些绝症相似,就硬生生把自己往绝症上靠,尽管他可能只是嗓子发痒而咳嗽。那些习惯通过星座来判断自己性格或优劣的人也与之类似。

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,你有这个症状,但并不代表你就犯了这类疾病,肺癌晚期的人可能会咳嗽,但会咳嗽的人不见得就是肺癌晚期。也就是说,消息或政策对你持有的投资品的影响,取决于该投资品在这项政策中的权重,而且你也很难摸清决策层政策制定的意图,以及政策影响是否会在传导过程中被放大。

所以,很多投资者在对消息或政策进行分析,并指导自身决策时是存在问题的,做出判断的有效性也比较低。反而,庄家很可能利用这些消息作为炒作题材吸引散户。所以,对于一件投资品,最主要的不是紧盯消息层面,而是注重其未来现金流情况和整体业绩。

通过分析政策或过分关注消息得出精准投资决策的行为,可靠性很低,而且过分关注这些东西很可能会被利用。投资者做到模糊精确,知道这件事就够了,没必要让他指导你的投资。

相关文章